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
WELCOME
当前位置: 首页>>研究动态>>正文
研究动态

乘风聚力:东北亚研究院团队举行平台建设交流会

2025年02月26日 19:35 研究院 点击:[]

2025年1月,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鲁东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团队在南区3号教学楼211会议室举行2025年平台建设交流会,来自全校6个学院的团队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。

会议回顾了研究院自2015年朴银姬老师创院以来的发展历程,总结了连续3次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经验,归纳了当前研究院发展中的瓶颈问题,讨论了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新调整的研究院架构。具体来说,新调整后的研究院包括三个委员会(学术委员会、院务委员会、集刊编委会)、四个工作部(专题研究部、平台建设部、人才培养部、资料信息部)、六个研究中心(东亚儒学、朝韩、日本、俄罗斯、域外汉籍与国际汉学、文明互鉴与外交实践)、四个人才培养平台(中日韩硕博联合培养基地、相关硕士点、本科生创新基地班、相关学生社团)。

会议认为,在“预流”新文科、区域国别学建设的热潮中,团队应抓住时代机遇,赓续研究院“亚洲情怀、中国特色、全球视野”的治学传统,争取学校支持,团队成员应从跨学科、跨区域、跨文化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,实现研究的延展与转型,形成学术合力,打造高水平区域国别学研究团队,服务学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博士单位申报攻坚,助力国家“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”建设。一方面,在学术关怀上,研究院立足环渤海,充分利用烟台紧邻日韩与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地缘优势,探讨“中国→东亚→世界”的交互关系,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、周边命运共同体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;另一方面,在研究旨趣上,研究院立足齐鲁,在保持儒学研究优势的基础上,深入分析东亚儒学文化圈与西方世界的碰撞互动,从跨学科视角阐释各国在“思想→行动→逻辑”的发展链条,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、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学术智慧。

会议讨论了2025年发展计划,包括:

一、打造学术品牌。努力与相关出版社合作出版学术集刊,以东亚为枢纽,连通中国与世界、历史与现实;设立“东亚与世界”研究丛书出版经费;寻求儒学文献、学术译著、域外汉籍整理出版合作;6月中旬左右举办第二届“新文科视阈下的东亚与世界”青年学者论坛。

二、加强外部调研。调研2-3家国内同类研究机构,7月中下旬组织若干成员赴韩国开展短期访问调研,鼓励团队成员申请各类赴对象国的访学交流项目、参加“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”(“高盟”)组织的各类业务会。

三、增进内外对话。一是别人讲,有针对性邀请校外学者传授方法、视野;二是自己讲,团队成员做客石榴花大讲堂、岭云讲堂等,展示个人研究特色,引导学生治学;三是大家讲,每学期组织2-3次研究工作坊,每次由3-4名团队成员介绍各自论文或项目申请书,互相提出完善意见,切磋琢磨。

四、完善宣传机制。邀请团队成员专人负责运营官网、平台系统、微信公众号及汇总科研信息。每位团队成员凡有刊文、出版、立项、参会、获奖、报道等进展,第一时间写篇新闻稿(300-500字配图片)发给相关老师,官网、公众号同时推送。

五、提升咨政能力。持对地方建设、社会现象、国家政策、国际时政的敏感度和洞察力,利用专业优势,撰写咨政报告,服务地方发展和国家战略,提升智库能力建设。

六、重视人才培养。与人文学院、区域国别学学院等相关学院保持密切沟通,充分发挥导师作用,指导各学科硕士生、相关学生社团、创新基地班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新文科建设,积极参与研究院的日常建设,支持学生赴国内外高校展开短期访修,培养更多区域通、国别通人才。

七、营造合作氛围。团队成员拒绝“班味”“躺卷”,倡导平淡如水、精诚合作、抱团取暖、砥砺督促的人际关系,经常分享资源,随时互帮互助,在团体的陪伴与突围中实现个体的成长。




关闭